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

東方大白鷺

大白鷺(學名:Ardea alba),別名白鷺鷥、鷺鷥、風漂公子、白漂鳥、冬庄。鷺科鷺屬的一種。
體長90cm,白鷺屬中最大,白色,繁殖期間背部有飾羽;黑腳,黑腿,腿上部份帶綠或紅;細長黃喙,繁殖期間全部或部份會變成黑色;叫聲-於繁殖巢群中發出呱呱叫聲。

琵嘴鴨

琵嘴鴨(學名:Anas clypeata),又名琵琶嘴鴨、鏟土鴨、杯鑿、廣味鳧。
棲息於開闊地區的湖泊河流等處,也見於山區以及高原上的水域,偶爾也會在村鎮附近的污水池塘中。琵嘴鴨不喜歡在長滿挺水植物的水域中覓食,在沿海也不常見,但是在鹹水水域卻也可以看到。琵嘴鴨非常機警,如果發現敵害會迅速逃跑,雖然飛行能力不強,有時卻能飛得很快。
繁殖在中國新疆西部以及東北北部,歐洲、西伯利亞、蒙古大部以及北美洲西部,還有少數在日本北海道北部繁殖;遷徙途徑東北南部,內蒙古、青海、新疆以及華北各省,越冬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各省、台灣和西藏南部地區,以及英國、愛爾蘭、歐洲南部、亞洲大陸南部、日本和菲律賓、非洲北部北美洲南部和墨西哥,部分個體甚至被發現在密克羅尼西亞群島越冬。
琵嘴鴨的食性偏動物性,常在淺水河岸附近的水中用鏟子形的嘴撈取水面或水邊的食物,由於潛水能力不強琵嘴鴨很少潛入水中覓食。據研究琵嘴鴨主要的食物為小型軟體動物,浮游生物、甲殼類,昆蟲幼蟲、小魚、蛙等冬季也吃一些植物型食物,包括蓼科植物的種子。茄科植物的漿果,莎草科植物的瘦果、眼子菜科、浮萍科、槐葉萍科植物等。

高翹鴴

高蹺鴴,又名紅腿娘子。高蹺鴴的分類一直有爭議,有人認為可以分為五個種,也有人認為這些種有的是亞種。北美的高蹺鴴在眼後有一塊白斑,在鳥類DNA分類系統中,認為是一個種Himantopus mexicanus。
高蹺鴴體態修長,體長越35厘米,通體黑白分明,一雙紅腿很容易辨認。高蹺鴴的喙黑色細長,雄鳥繁殖羽的從眼後到頭頂和頸後黑色,背部和翅為黑色,與頸後的黑色不相連,其他部位為白色;雌鳥的繁殖羽在頭和頸後沒有黑色,眼後有灰色斑。亞成體的鳥色塊分布接近成鳥,但顏色較淺,為灰褐色。高蹺鴴的腿和跗趾修長,為紅色,亞成體鳥的腿顏色略淺,顯橘紅色;飛行時長腿拖於尾後,是重要的辨識特徵。虹膜粉紅色。

夜鷺

夜鷺(學名:Nycticorax nycticorax),又名灰窪子、夜窪子、星雁、暗光鳥仔,模樣相近綠鷺,是鷺科夜鷺屬的一種。
夜鷺是一種很聰明的鳥類,會用{魚餌} 釣魚 。捕魚時,夜鷺會先把野果扔在水裡,然後在岸上等待。一旦發現獵物,牠就會迅速的衝入水中,飽餐一頓。

赤頸鴨

赤頸鴨,學名Anas penelope,又名赤頸鳧、鵝子鴨、紅鴨。
赤頸鴨經常活動在淺水水域,可見於不深的沼澤、湖泊以及河流的沿岸地區,尤其常見於水草叢生的岸邊,偶爾也見於開闊水面,能潛水。離水升起時呈直線起飛,遷徙時常與其他雁形目鳥類結成大群。
赤頸鴨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;越冬於歐洲南部、非洲東北部與西北角,見於埃及北部、伊朗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緬甸、印度支那半島、菲律賓群島至日本一線,偶見於格陵蘭、北美洲等地。在中國東部各地越冬,其分布西限可達西藏南部,海南島、台灣亦有本物種越冬。
赤頸鴨雄雌異形異色。雄鳥頭部、頸部棕紅色,額頭部分則為耀眼的金黃色,紅棕色背景下的金黃色額頭非常鮮艷,是本物種獨有的特徵,頜下和喉部暗褐色,在整個頭頸部的紅褐色和褐色區域可見細碎的黑色斑點分布,臉部、眼部和眼眶後緣的黑點相對較多,使得這些部位看起來顏色較深形成一塊新月型的深色區域;上體自上背以下均以灰白色為基色,密布幼細的暗褐色波浪狀橫紋,肩部和上背部的橫紋較密集而腰部則較為稀疏;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均為飽滿的黑色,尾羽黑褐色,雙翅小覆羽以灰褐色為基色,密布灰白色波浪形幼細橫紋,初級飛羽黑色,翼鏡翠綠色鑲有黑色邊框,次級覆羽純白色,飛行中的本物種雄鳥雙翅黑色、白色和翠綠色相間非常悅目;胸部為雜以灰色的淡紅褐色,與頸部飽滿的紅褐色有著明顯的分界,兩脅灰色,腹部純白色;虹膜為棕色;喙藍灰色;雙足灰色。雌鳥通體棕褐色;頭頂和後頸雜以淺褐色細紋,上背雜有深褐色橫斑;腹純白;翼上覆羽灰褐;三級飛羽外白或灰白;翼鏡灰褐色。

紅嘴鷗

紅嘴鷗(學名:Larus ridibundus),俗稱水鴿子,體形和毛色都與鴿子相若,身體大部分的羽毛為白色,翼尖為黑色。頭部夏季呈褐色,冬季變為白色,眼後有黑色斑點。喙和腳為紅色,亞成年鳥嘴尖黑色,腿部顏色較淡。
紅嘴鷗分布廣泛,分布在北美地區、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、中南部地區,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、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,太平洋諸島嶼也由分布。在中國繁殖於在天山以北以及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。在中國東部及北緯32度以南的湖泊、河流及沿海地帶越冬,最南端可達印度半島。
由於紅嘴鷗數量大,喜集群,在世界的許多沿海港口、湖泊都可看到。例如1985年以後,每年冬季都有成千上萬的紅嘴鷗雲集雲南昆明市區各大小湖泊越冬,為昆明冬季一大特色。

反嘴鴴

反嘴鴴(學名:Recurvirostra avosetta)為反嘴鴴科反嘴鴴屬的鳥類。這物種分布在歐洲,西亞和中亞的溫帶地區。這是一個遷徙物種,大部分冬季遷徙至非洲或亞洲南部。部分冬季停留在分布地區最溫暖的區域,例如西班牙南部和英格蘭南部。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華北和華南等地。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義大利。
反嘴鴴是一種白色涉水禽,有大塊黑色斑塊。成鳥有白色羽毛除了黑色的頭部和翅膀以及背部的黑色斑塊。它們有長且上翹的嘴和細長藍色的腿。其長度大約為42–45厘米,腿的長度為7.5–8.5厘米。其翼展大約為76–80厘米。雌性和雄性形體相似。幼鳥類似於成鳥,毛色為灰色和棕褐色。

金斑鴴太平洋亞種

在中國大陸,分布於華南、華北等地。

東方環頸鴴

東方環頸鴴(學名:Charadrius alexandrinus)為鴴科鴴屬的鳥類。

赤足鷸

赤足鷸(學名:Tringa totanus)為鷸科鷸屬的鳥類。

尖尾鴨

針尾鴨又名尖尾鴨、長尾鳧、長鬧、拖槍鴨、中鴨。
在各種內陸河流、湖泊、低洼濕地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身影,在開闊的沿海地帶,如空曠的海灣海港等地常能夠見到數百隻的集群。
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地區和北美大陸北部地區,在中國的新疆西北部天山山脈也有繁殖,越冬於東南亞、印度、北非、中美洲,在中國他們越冬在南部廣大地區,向西一直分布到西藏南部,向東直抵廣東、台灣;此外還有部分種群常年棲息在南印度洋的島嶼上。
性針尾鴨體側布滿淡褐色與白色交雜的扇貝形橫紋,頭棕褐色,從胸部一直延伸到頸後部均為耀眼的乳白色,這條乳白色的色帶在頸後延伸甚長,有如一條白色的寶劍插入頭頂的褐色區域,這是鑒別雄性針尾鴨的一大特徵;兩翼灰色具綠銅色翼鏡;兩根中央尾羽極誇張的長,並且翹翹地指向天空,這也是針尾鴨名字的來歷。
雌鳥黯淡褐色,上體多黑斑;下體皮黃,胸部具黑點;兩翼灰翼鏡褐;嘴及腳灰色。與其他雌鴨區別於體形更修長,尾形尖。

小鷿鷈

小鸊鷉(學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)大約25到30厘米長,重量120到300克,鸊鷉目(Podicipedformes),鸊鷉科(podicipedidae),是鸊鷉科最小的鳥。
屬於日間活動性的鳥類。除了繁殖期間外,夜晚通常停棲於隱密的水塘或湖泊邊的草叢中。營巢於沼澤、池塘、湖泊中叢生蘆葦、燈心草、香蒲等地,多在山地小型水面。如果住地冬季結冰,會搬到較暖和的海邊或者較大不結冰的湖。
主要分布於水塘、湖泊、沼澤。除了極地環境及太平洋少數島嶼外,中國大部、亞洲中部和南部、歐洲中部和南部、非洲南部、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、澳大利亞都可以發現小鷿鷈的蹤跡。小鸊鷉是中國最常見的水鳥之一,在中國東部大部分開闊水面都能見到小鸊鷉。
眼球黑色,眼睛的虹膜黃色,腳黑色。腿很靠後,所以走路不穩,精通游泳和潛水。前面的三根腳趾有蹼。幼鳥的頭部沿著頸部有非常明顯的白色斑紋。成鳥春末到秋季,直且尖的嘴喙顏色為黑色,前端有象牙白色,嘴基有明顯的米黃色。頸側羽色紅褐色,體側帶點黑紅褐色,背部羽毛黑色,尾部羽毛白色。冬季時,嘴喙呈土黃色,頸側呈淺黃色,背部羽毛黑褐色,尾部羽毛白色。

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

黑冠麻鷺

黑冠麻鷺(學名:Gorsachius melanolophus),中等大小,分佈在亞洲南部、東部和東南亞,在印度、中國大陸、台灣和菲律賓等一帶繁殖。
黑冠麻鷺站立時大約47公分高。棲習於森林裡並常夜間活動,遇警時會伸長脖子擬態,在繁殖期入夜後會站在樹枝上向四方大聲鳴叫。成鳥有黑冠、面孔和脖子為紅棕色,背部為黑暗的紅棕色,腹部有細條紋,翼黑。亞成鳥是灰棕色有黑和白色斑點,並且下部有斑紋。
因普遍出現在廣闊的地區,黑冠麻鷺在IUCN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為可最低關注的物種。

2015年2月19日 星期四

小水鴨

小水鴨(學名:Anas crecca,小水鴨),又名小鳧、小麻鴨、小蜆鴨、小食鴨。
小水鴨是體形最小的河鴨屬鳥類之一,體長不及40厘米,僅為常見的綠頭鴨的2/3。本物種雄雌異形異色,雄鳥頭頸部基色為栗褐色,從兩側眼周開始直到頸側分布者一條綠色的色帶,呈逗號的形狀,與栗褐色的底色形成鮮明的對比,而臉上的這個「綠色大逗號」也是辨識小水鴨雄鳥的重要特徵,除了大逗號,從嘴基開始有一條淡淡的白色細線延伸到眼前;上背、肩部、兩脅遠看灰色,進看則為白色底色上密布黑色幼細橫紋;下背和腰部褐色,尾上覆羽黑色;翼鏡為與頭部「大逗號」相同的翠綠色,初級飛羽最外側一枚白色,當雙翅收攏時在上體和下體之間形成一條醒目的白色橫帶,這也是鑒別本物種的重要特徵;胸部和上腹部淡褐色,具深褐色的圓斑,尾下覆羽為奶黃色,在臀部形成一塊具有黑色絨邊的奶黃色塊,這是鑒別本物種的第三大特徵。雌鳥為雄鳥的暗色版本,通體以褐色為基調,並不具有雄鳥所具有的「面部大逗號」、「體側白線」和「奶油屁股」這三大特徵,但雌鳥保持了翠綠色的翼鏡,並有著非常小巧的身材,這都是本物種雌鳥的鑒別特徵。虹膜褐色;喙和足均為灰色。

蒼鷺

蒼鷺(學名:Ardea cinerea),係濕地裏面最常見的水鳥,為鷺科鷺屬。
蒼鷺係一種生性孤的嘅水鳥,但時時同小白鷺、大白鷺等一齊在淺水地方捕食。無論覓食、休息始終都保持不慌不忙。嚴冬時節在沼澤邊常可以見到獨立寒風中的蒼鷺。

白冠雞

白冠雞(學名:Fulica atra),或稱白骨頂、為秧雞科骨頂屬的鳥類。

2015年2月17日 星期二

白腹鵣

白腹鶇(學名:Turdus pallidus)屬於鶇科鶇屬,是廣泛分布於東亞和北亞的一種雀鳥。其近緣物種為白眉鶇與灰背鶇。
白腹鶇體長23-25厘米。爪為肉色或淺褐色,喙前部灰色,後部黃色。雄鳥頭及喉藍灰色,胸及脅部灰褐色,上背為淺棕色。飛羽淺棕色,尾羽暗灰色,腹部及尾羽端外側為白色帶,外層兩尾羽白色帶較寬,翼襯灰或白色。雌鳥外型類似雄鳥,但顏色更為暗淡,頭部褐色,喉白且生有細紋。虹膜為褐色。其與白眉鶇和褐頭鶇外形相似,主要區別在於白腹鶇缺少淺色眉紋。
白腹鶇繁殖於中國東北部、日本、朝鮮半島及遠東西伯利亞,在日本主要是分布於對馬群島。白腹鶇在冬季時會遷徙至中國南部、日本中部和韓國越冬,偶爾可遷至雲南東南部和台灣,曾有迷鳥在菲律賓被發現。

喜鵲

喜鵲(Eurasian Magpie),(學名:Pica pica),又名鵲、客鵲、飛駁鳥、干鵲、神女。
喜鵲是適應能力比較強的鳥類,在山區、平原都有棲息,無論是荒野、農田、郊區、城市都能看到牠們的身影。但是一個普遍規律是人類活動越多的地方,喜鵲種群的數量往往也就越多,而在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則難見本物種的身影。喜鵲常結成大群成對活動,白天在曠野農田覓食,夜間在高大喬木的頂端棲息。
喜鵲是全世界廣泛分布的鳥類,歐洲、亞洲大部可見本物種,非洲北部和北美洲西部亦可見本物種;在中國,喜鵲的普通亞種全國可見是分布非常廣泛的物種,但是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城市,由於尚不明確的原因,原來隨處可見的喜鵲和麻雀在1980年代以後逐漸消失,在某些城市甚至消聲匿跡。喜鵲是一種集體行動的鳥類,有地盤感,要是踏入其他喜鵲的地盤會遭攻擊。
喜鵲的體形似鴉,體長可達43-46厘米。本物種的外形可以簡單地描述為「體形巨大的黑白兩色長尾鳥類」,其頭部、頸部、胸部、背部、腰部均為黑色,略顯藍紫色金屬光澤;肩羽、上下腹均為潔白色;飛羽和尾羽為近黑色的墨綠色,帶輝綠色的金屬光澤;初級飛羽的內翈均為潔白色,飛行時可見雙翅端部潔白,另外在飛行中可見本物種背部的白色羽區形成一個V形。本物種虹膜為褐色;喙、足均為黑色。
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城市,少有喜鵲分布,但可見另一種雀形目鶲科的鳥類鵲鴝,鵲鴝亦為黑白兩色的長尾鳥類,很多人將其誤認為喜鵲,實際上兩者在體形上有著巨大的差異,後者體長僅為20厘米左右,不足喜鵲體長的一半。

白頭鵯(白頭翁)

白頭鵯(學名:Pycnonotus sinensis,英名:Light-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),又名白頭翁 、白頭殼仔(台語),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,為鳴禽,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,台灣亞種於台灣為留鳥,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。白頭翁常見於東亞,台灣宜蘭平原,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,以及香港,琉球群島(八重山群島,沖繩等),性活潑,不甚畏人。食昆蟲,種子和水果,屬雜食性,雄鳥胸部灰色較深,雌鳥淺淡,雄鳥枕部(後頭部)白色極為清晰醒目。

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

紅嘴黑鵯

紅嘴黑鵯 (學名:Hypsipetes leucocephalus)屬於雀形目鵯科。棲息地從馬達加斯加、印度洋島嶼到亞洲的南部熱帶區印度、斯里蘭卡東部、中國南部。在廣大的地區中有數種亞種,大部份是身體羽色的差異。
此鳥種可發現於闊葉樹森林和耕地區,築巢於樹木或灌木,一鳥窩有2至4個蛋。紅嘴黑鵯身長約24至25公分,有長尾巴,身體羽毛則依各亞種從灰黑色到黑色,嘴和腳為紅色且頭部有黑色鬆冠羽。公母鳥外型相似,亞成鳥無黑色鬆冠羽。
紅嘴黑鵯的食物有種子和昆蟲,經常成群或棲或飛尋找食物。特別是喜歡莓果。紅嘴黑鵯相當喧鬧,常發出大聲的「喵-、喵-」或「小氣鬼、小氣鬼」或「嘰喳、嘰喳」叫聲。

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

五色鳥

身長約20~23公分,喙基上黑色嘴鬚發達,身體多為翠綠色,頭部大部份為藍色,額頭和喉部有黃色分佈,眼先和前頸有小部份紅色,眼部至耳羽上方則為黑色,粗厚嘴部為黑色,腳鉛灰色。叫聲單調而響亮,類似敲木魚「叩叩叩……」,又因其羽色多彩繽紛,而被稱作「花和尚」。在繁殖時會啄樹洞為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