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

黑鳳冠雉

大鳳冠雉主要是黑色的,喙上有黃色的瘤,冠上的羽毛彎曲。牠們長78-92厘米,重達4.8公斤。雌性大鳳冠雉有三個形態:斑紋形態的頸部、展翼、翼及尾巴都有斑紋;赤色形態的整體都呈赤褐色,尾巴有斑紋;黑色形態的頸部、展翼、翼及尾巴都是黑色的,翼上有些斑紋。在大部份地區只會有一或兩個形態出沒,也有些是介乎於這些形態之間的。
大鳳冠雉是一夫一妻制的,主要分佈在由墨西哥東部經中美洲、至哥倫比亞西部及厄瓜多西北部的雨林。牠們主要吃果實、無花果及節肢動物。

天堂鳥(極樂鳥)

極樂鳥(bird-of-paradise)是雀形目極樂鳥科(Paradisaeidae)的鳥類,又名天堂鳥、風鳥。它們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東部,托列斯海峽群島,巴布亞紐幾內亞及澳大利亞東部。其雄鳥的羽毛最為著名,尤其是從喙,翅膀及頭部延伸出的修長且精巧的羽毛。極樂鳥中最輕小的是王風鳥,重約50克,長約15厘米;最長的是黑色鐮嘴極樂鳥,長約110厘米;而最重的是卷冠輝風鳥,重約430克。
在極樂鳥科,「極樂鳥屬」的物種中最著名為大極樂鳥(學名:Paradisaea apoda)。人們最初以貿易考察帶回歐洲的標本來描述這種鳥,但實際上這些標本已被商人除去了翅膀和腳以用於裝飾,而探險家並不知道這一點。這使人們認為這種鳥從不降落而一直用全身的羽毛在空中飛翔。其名稱「極樂鳥」和種名apoda(沒有腳)即源於此

白鵜鶘

鵜鶘科(學名:Pelecanidae),俗稱塘鵝,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屬於鳥綱鵜形目。鵜鶘科下只有一個屬鵜鶘屬(Pelecanus),包括8種。鵜鶘是分布在除南極以外所有大陸的大型水鳥,最明顯的特徵是嘴下帶有一個喉囊,可以自由伸縮,是儲存食物的地方。
一般的鵜鶘並不潛水,主要以群體捕魚的方式,但美國褐鵜鶘卻會潛水捉魚。

金胸椋鳥


栗頭麗椋鳥


大嘴鳥

大嘴鳥即鵎鵼科鳥類,外型雖然與產於亞洲的犀鳥十分相似,但在動物分類學上卻與啄木鳥比較接近,與啄木鳥一樣腳爪都有四趾而且都是兩趾在前兩趾在後,屬於鴷形目。
雖然大嘴鳥在原棲地尚未瀕臨絕種,但是其中由於國際性寵物貿易使牠們面臨潛在威脅,故大部份品種都被列華盛頓公約附錄二的保育類。

綠繡眼

綠繡眼(學名:Zosterops japonicus)是一種小型雀形目綉眼鳥科鳥類,平均壽命約15年。中國稱暗綠綉眼鳥,台語稱青笛仔、青啼仔,廣東人多稱其為相思仔、白眼圈。日本稱為目白。其他俗名包括繡眼兒、粉眼兒、粉燕兒、白眼兒、白日眶等,是中國著名的供玩賞用的籠中的鳥。

黑頭文鳥

黑頭文鳥(學名:Lonchura atricapilla),又稱栗腹文鳥,一種居住於平原地帶的雀形目鳥類。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、台灣以及南亞、東南亞的熱帶地區。該種本來學名為Lonchura malacca,近年與白腹型的亞種分類為兩個不同的物種。白腹型的亞種學名仍為Lonchura malacca,此物種列學名Lonchura atricapilla。

紅鶴

紅鶴,又名火鶴或火烈鳥。為一種大型水鳥,主要分布於非洲、中南美洲,以及印度等部分亞熱帶地區。
一種大型涉禽。脖子長,常彎曲成S型。體高1至1.4公尺,翼展可達1-1.6公尺。通體長有潔白泛紅的羽毛。紅色並非紅鶴本來的羽色,而是來自其攝食的浮游生物所含的甲殼素。紅鶴的喙外型特別不同的是,上喙小於下喙。
繁殖時每隻雌鳥在小山丘狀的巢內只產下1枚卵,大小約78-90公釐[來源請求],115-140克重。孵卵期在27到31天之間。成鳥的性成熟期大約3-5年。

紅腹錦雞(金雞)

紅腹錦雞(學名:Chrysolophus pictus),又名金雞、彆雉(《爾雅》)、山雞、采雞。是中國的特有鳥種,但被引入至英國。

藍黃金剛鸚鵡

藍黃金剛鸚鵡,又名琉璃金剛鸚鵡(學名Ara ararauna)屬於鸚鵡科中的金剛鸚鵡屬。生長於南美洲的沼澤森林,由巴拿馬南部至巴西、玻利維亞及巴拉圭一帶。但可能已絕跡於千里達及托巴哥。
牠們的身長可達76至84厘米,重約900至1300克。鳥身為亮麗的藍色,前額有少許綠色羽毛,臉部有著白色的皮膚,皮上有橫向黑色的細羽毛;耳孔旁邊的羽毛、前胸、下腹以至尾巴為黃色,尾巴上方為藍色,而鳥喙呈黑色,可咬開堅硬的果殼。

紅金剛鸚鵡


鴛鴦

鴛鴦(學名:Aix galericulata),又名鸂鶒或五彩鴛鴦、烏仁哈欽、官鴨、匹鳥、鄧木鳥,是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説中的鳥類。鴛指雄鳥,鴦指雌鳥。鴛鴦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雁形目鴨科鴛鴦屬。

紫蕉鵑


黑翅椋鳥


虹彩吸蜜鸚鵡

虹彩吸蜜鸚鵡(學名:Trichoglossus haematodus)又稱彩虹鸚鵡、五彩緋胸鸚鵡、綠頸吸蜜鸚鵡。顏色鮮艷,擁有多達21個亞種。
體長25-30厘米,體重120-130克。分布在印度尼西亞、東帝汶和澳大利亞東部、北部等地。此外,自20世紀初,虹彩吸蜜鸚鵡也發現在香港和華南地區繁殖。
虹彩吸蜜鸚鵡聰敏機靈,不但能學會各種把戲,而且語言能力也相當不錯。
野生狀態下,它們生活在低地森林等處,成群結隊,快速飛行。自然,它們的食物主要為花蜜、花粉,也吃植物種子、嫩葉、昆蟲。18-20月時公鳥成熟,母鳥則需兩年。十二月份為其發情期,但一般全年都可交配。每窩產卵兩到三枚,孵化期25天,羽化期7-8周。

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

斑鳩

斑鳩屬(學名:Streptopelia),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鳩鴿科的一個屬。它們一般身體瘦長,是小型或中型的鳥。背部一般為淺棕色,腹部往往呈粉紅色。大多數種頸部有黑白交替的環,鳴聲為單調的「咕咕」聲。
斑鳩屬主要分布於非洲,少數種生活在亞洲南部的熱帶地區。斑鳩屬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動物群,許多種在熱帶分布的數量非常多,而且至少有兩個種今天擴展了其生活範圍,即灰斑鳩和珠頸斑鳩。
灰斑鳩本來分布在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,從歐洲東南部一直到日本,但是近年來自然傳布到歐洲其它地區。1960年它到達英國,此後很快進入愛爾蘭。它被引入美國後分布範圍也飛快擴展。1999年美國的22個州里有灰斑鳩生活,而且還在不斷擴散。
珠頸斑鳩本來只生活在亞洲南部,但是被引入美國、印度尼西亞北部、澳大利亞和紐西蘭。

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

珠頸斑鳩

珠頸斑鳩(學名:Streptopelia chinensis),又名鴣雕、鴣鳥、中斑、花斑鳩、花脖斑鳩、珍珠鳩、斑頸鳩、珠頸鴿、斑鴿(閩南語),是分布在南亞、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常見的斑鳩。
珠頸斑鳩尾較長,體長在28-32公分,體重125-180克,比鴿子略小。背部、翅膀和尾部為灰褐色,尾羽外側為黑色,尾端為白色,頭部為深藍色,頸後為黑色,帶有白色斑點,下腹部為暗紅色,喙為暗褐色,腳紅色。